第152章 徐述夔诗书案(2/2)
请安装我们的看书APP
全网书籍最多,永久免费无广告!
尽管县令分析得十分透彻,但他担心自己判断有误,于是将此事上报给了江苏布政使陶易。
“书里面并未见有出格的言论。”陶易仔细看完呈上来的书籍证据后,赞同知县的看法,
同样认为这只是一起民事纠纷,尚不构成刑律问题。
不过,陶易也担心自己的分析不够准确,便又将此事上呈给扬州知府谢启昆。
,!
谢启昆看过之后,也觉得这些诗文并无反动言论,够不上犯罪。
“……”
蔡嘉树左等右等,始终没有等来明确的处理结果。“这可咋办呢?说出去岂不让人笑话。”蔡嘉树向自己的管家大倒苦水。
“老爷,小的倒有个好办法,兴许能扳倒徐家”,蔡嘉树的管家名叫童志璘,他此前与徐述夔有过节。
原来徐述夔曾断言童志璘这辈子都不可能出人头地,这让童志璘对徐家怀恨在心。
此时,他主动向蔡嘉树请缨,愿意为其投状纸告状。
“先生有什么好办法呢?”蔡嘉树忧虑问道。
“老爷,把状纸给我,我听闻学政刘墉要来南通,我把状纸投给他。”
蔡嘉树一听大喜,“如果土地到手,我一定好好报答先生。”
事后,童管家便向刘墉投状,指控徐家书籍含有反动言辞。
这桩案子到了刘墉手中后,性质陡然发生了变化。
刘墉在仔细审阅诗集后,认为其中言辞多有愤激之意,建议对其进行严格处理,并迅速将此事奏报给乾隆。
乾隆接到刘墉的奏折以及徐述夔的诗作后,顿时勃然大怒。
他认定徐述夔身为举人,所作诗词语句中多有“怀念前明、诋毁满清”的意图,应当予以重治其罪。
事实上,翻遍所有诗句和小说,所谓有问题的内容,无非就是那么几句被刻意上纲上线的话,
比如“大明天子重相见,且把壶儿搁半边”一句,被乾隆钦定为反清复明的铁证。“壶儿”被曲解为“胡儿”的谐音,暗指清朝统治者;
而“明朝期振翮,一举去清都”这句,同样被解读得极为致命。“明朝”被认为是追忆明朝,“去清都”则被认定为要离开清朝统治之地,蕴含着兴复明朝、背离本朝的意图。
乾隆怒不可遏,用拳头叩击龙案,吼道:“悖逆至极,必灭其族”。
另外官府还查明,徐述夔建造了一座“一柱楼”,并在楼壁悬挂《紫牡丹》图,
当时着名诗人沈德潜应邀题咏,其诗中有“夺朱非正色,异种亦称王”的句子,
就是这句评语,沈德潜也被牵连进去了,乾隆批示:“此乃大逆不道之语。”
乾隆对这起案件的处理可谓极其严酷。徐述夔、徐怀祖虽已去世多年(徐怀祖在案发前一年离世),但仍被判处挫骨扬灰之刑;
其孙徐食田、徐食书以及名列校对的徐首发、沈成濯,连同陶易的幕友陆琰,被判处斩监候,秋后处决。
徐家财产全部没收充公;为《和陶诗》作跋的毛澄,杖责一百,流放三千里;
扬州知府谢启昆,东台县令涂跃龙杖责一百,罚做三年苦役。
原礼部尚书沈德潜,虽已去世,但因其撰文称赞徐述夔,被追夺一切谥号。
原告蔡嘉树虽有挟私报复、恶意告发之嫌,但因徐述夔悖逆书籍终究是由他揭发,故免予刑事处分,予以释放。
这场诗狱案牵连范围极广,不仅徐家惨遭灭门之祸,当地其他徐姓族人也未能幸免,一些徐姓族人无奈之下,只得远走他乡隐姓埋名。
此案在全国引发了极大恐慌,人们因害怕家中书籍犯忌讳,纷纷自行烧书。
乾隆更是借题发挥,在全国范围内搜缴违禁书籍一万三千多册,仅江苏一省就抓捕了两千多人。
徐述夔诗狱案,堪称乾隆朝文字狱的典型案例。
也有人认为,乾隆此举意在震慑江南文人,警告他们不要对朝廷说三道四。
刘墉也忒不地道了,为了显示才华,主导了这起文字狱案,成了被人们诟病的污点。
喜欢清宫秘史十二章。
不想错过《清宫秘史十二章》更新?安装新天禧小说网专用APP,作者更新立即推送!终生免费,永无广告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