辫太阳病脉症并治上篇1-5(1/2)
请安装我们的看书APP
全网书籍最多,永久免费无广告!
患太阳病,先进行发汗治疗,但表证没有解除,接着又用攻下之法,此时脉象仍浮,病症不会痊愈。*墈?书*屋`晓¨说¨徃, !首¢发′脉浮表示病邪在表,反而使用攻下之法,所以导致病症不愈。现在脉象还是浮,由此可知病邪依然在表,应当解除表邪,病症才会痊愈,适宜用桂枝汤。
【注释】患太阳病,先发汗后表证未解,此时仍适宜用发汗之法解表,却反而用攻下之法,这是治疗方法不当。脉象浮说明病症没有痊愈,因为脉浮代表病邪在表,却用攻下之法,所以病症不愈。如今误下后尚未造成严重后果,脉象依旧浮,所以知道病邪还在表,仍然适宜用桂枝汤解除表邪,病症就会痊愈。
【集注】程应旄说:病症能否痊愈,可从脉象判断。能够痊愈的,其脉象必定不浮,表明病邪已离开体表。如果脉象浮,就知道病邪还在表,那么之前的攻下,自然是错误的,所以导致病症不愈。对于之前的失误,不必过于计较,只需依据当下情况。当下的病症,也不必过于纠结,只需依据脉象。脉象若浮,就知道病邪还在表,即便病程已久,仍然需要解除表邪,病症才会痊愈。有这样的脉象,就使用相应的药物,不能因为已经攻下,就认为桂枝汤不适用。
本来应该发汗,却反而用攻下之法,这是违背治疗原则的;如果先进行发汗治疗,就不算违背原则。本来应该先攻下,却反而发汗,这是违背原则的;如果先攻下,就不算违背原则。
【注释】确立治疗违背治疗原则病症的方法,关键在于分辨表里;而治疗表里病症,关键在于恰当运用汗法与下法。患有表里兼证的病人,应当审察汗、下的先后顺序,先后得当就是顺应病情,不得当就是违背原则。如果表证比里证更急迫,本来应该先发汗,却反而攻下,这就是违背原则;如果先发汗,然后再攻下,治疗就不算违背原则。如果里证比表证更急迫,应该先攻下,却反而发汗,这就是违背原则;如果先攻下,然后再发汗,治疗就不算违背原则。
【集注】程知说:这是说汗法与下法有先后缓急之分,不能颠倒顺序、胡乱施行。
汪琥说:治疗伤寒的方法,表证急迫就应该发汗,里证急迫就应该攻下,不能拘泥于先发汗然后攻下的顺序。汗法与下法运用得当,治疗就不算违背原则。
患太阳病,误用攻下之法后,若脉象为浮而不出现结胸症状,这表明病情将要缓解。若脉象为促,必然会出现结胸;若脉象为细数,必然会出现咽痛;若脉象为弦,必然会出现两胁拘急;若脉象为紧,头痛症状必定不会停止;若脉象为沉紧,必然会出现呕吐;若脉象为沉滑,会出现协热下利;若脉象为数滑,必然会出现下血。~兰?兰¢文*穴\ ~耕+鑫,罪·筷?
【按语】原条文中“脉促”应当是“脉浮”,这样才与“不结胸为欲解”的文义连贯。“脉浮”应当是“脉促”,才与论述中结胸、胸满的含义相同。“脉紧”应当是“脉细数”,“脉细数”应当是“脉紧”,才符合论述中两条经脉原本的脉象特点。“脉浮滑”应当是“脉数滑”,浮滑是论述中白虎汤证的脉象,数滑是论述中下脓血的脉象。仔细研读各篇内容自然就能明白。
【注释】病在太阳经,误用攻下之法后,出现不同变证,这是因为每个人的脏腑之气各不相同,邪气会依据各自的趋向而发生变化,所以症状各异。误下后邪气内陷,本应出现结胸,却反而没有结胸,脉象为浮,这说明里气调和,没有受到邪气侵犯,邪气仍然在表,所以病情将要缓解。若脉象为促,这是阳热结实之邪的脉象,所以必然会出现结胸。脉象细数,是少阴经邪热的脉象,咽痛是少阴经邪热的症状;误下导致邪气内陷少阴经,应当按照少阴经病症的治法来治疗。脉象弦,是少阳经的脉象,两胁拘急是少阳经的症状;误下导致邪气内陷少阳经,应当按照少阳经病症的治法来治疗。脉象紧,是太阳经的脉象,头痛是太阳经的症状;误下后,邪气仍然在表,应当按照太阳经病症的治法来治疗。脉象沉紧,是寒邪入里的脉象,想要呕吐,是胃阳被寒邪格拒的症状,有表证时误下,邪气内陷在胃,应当按照阳明经病症的治法来治疗。脉象沉滑,是宿食的脉象,有表证时误下,邪热协同进入里而导致下利,应当按照协热下利的治法来治疗。脉象数滑,是积热的脉象,有表证时误下,邪气内陷损伤阴分、营血,导致下血,应当按照下脓血的治法来治疗。
【按语】脉促固然是阳脉,如果促而有力,为实证,就是结胸实邪的脉象表现;如果促而无力,为虚证,就是胸满虚邪的脉象表现。所以在论述中有脉促结胸,伴有头汗、轻微潮热的,用陷胸汤攻下;脉促胸满,伴有汗出、轻微恶寒的,用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温阳。通过观察脉促虚实的治法,就可以类推其他情况了。
【按语】咽痛,在少阴病中,寒症和热症都可能出现。咽干肿痛的属于热证,咽部不干不肿但疼痛的属于寒证,所以在少阴病的论述中有甘桔汤、通脉四逆汤两种治法。
【集注】方有执说:凡是太阳经的病症都属于表证。误下之后,各种变证会纷杂出现,不能用固定的一种思路去看待。
程知说:不应该攻下却攻下,各种变证多得数不胜数,说的就是这种情况。1\3·1?t`x~t?.^c+o!m¢如今咽痛、胁部拘急、想要呕吐,这是寒邪入里导致的变证。头痛、热利、下血,这是风邪入里导致的变证。之所以会这样,是因为脉浮、滑、数属于阳脉,脉沉、弦、紧、细属于阴脉。
程应旄说:依据脉象来判断病症,每个都用“必”字,表明这种情况是必然的。探究其根源,都是因为太阳病误用攻下之法导致的,所以虽然有已成坏病和未成坏病的区别,但都应该用灵活的方法治疗,不能仅仅依据脉象来治疗脉象,依据症状来治疗症状。
患太阳病,两三日时,患者不能安卧,只想起身,胃脘部必然痞结,若脉象微弱,这表明原本体内就有寒邪。此时反而用攻下之法,如果下利停止,必然会形成结胸;如果下利未停,到第四日又再次下利,这就形成了协热下利。
【按语】“四日复下之”中的“之”字,应当是“利”字。上文提到下利未止,怎么会有再次攻下的道理呢?仔细研读就能明白,这必定是传抄过程中的错误。
【注释】这里所说的太阳病,指的是具有头项强痛且恶寒的症状。患病两三日出现不能安卧、只想起身的症状,说明邪气已经传至阳明经。“心下”是胃脘部位,“必结”指胃脘部位必然有痞结。如果脉象实大,是胃脘部位有热邪导致的痞结,这时应当攻下。如今脉象微弱,表明胃脘部位有寒邪导致痞结,按照治法不应当攻下,不当下却攻下,这就叫做误下。患病两三日,正常情况下应当解表,以解除太阳经和阳明经之表证,反而攻下,表热就会乘虚入里,必然会导致下利。假如下利停止,说明患者胃中充实,邪气与燥气同化,必然会形成结胸。如今下利未停,到第四日仍然下利,说明患者胃中虚弱,邪气与湿气同化,所以必然会形成协热下利。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
不想错过《【医宗金鉴】清代医术指南》更新?安装新天禧小说网专用APP,作者更新立即推送!终生免费,永无广告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