辫阳明病脉症并治全篇1-1(1/2)
请安装我们的看书APP
全网书籍最多,永久免费无广告!
阳明主要掌管里症,对内反映胃内状况,对外反映肌肉状态,因此存在病在经与病在腑的区别。^2\捌\墈_书`蛧? \哽+芯`蕞_哙*就如医论中所述,身体发热、心烦口渴、眼睛疼痛、鼻子干燥、无法入睡、不恶寒反而厌恶热的,这属于阳明经病;出现潮热、胡言乱语,手心、足心及腋下不断出汗,腹部胀满疼痛,大便干结的,这属于阳明腑病。而且它们各自有三种证候表现:经病方面,有的是邪气已传至阳明,但太阳经的表证尚未解除,同时出现头痛、恶寒、无汗等太阳经症状;有的是太阳经的邪气已解除,全部传至阳明,仅出现高热、有汗、心烦、失眠、口渴、大量饮水等阳明经症状;有的是阳明经的邪气未除,又转而传入少阳,同时出现胸胁疼痛、寒热交替出现、口苦、呕吐、头晕目眩、耳聋等少阳经症状。腑病方面,有太阳阳明,指的是患太阳病时,或采用发汗,或催吐,或攻下,或利小便等方法,导致体内津液流失,胃中干燥,太阳经的邪气趁着胃燥转而传至阳明,致使小便反而频繁,大便干结,这就是所谓的脾约症(脾约症是指胃强脾弱,脾不能为胃行其津液,导致肠道失润,大便干结,同时小便频数的病症);有正阳阳明,指的是人体阳气素来强盛,或者体内有宿食,太阳经的邪气一旦传至阳明,就进入胃腑,导致大便不通,这就是所谓的胃家实证(胃家实证是指胃肠燥热积滞所表现的证候);有少阳阳明,指的是疾病已发展到少阳阶段,按照治法应当和解,却反而发汗、利小便,导致体内津液流失,胃中燥热,又转而传至阳明,致使大便干结,这就是所谓的大便难证。治疗阳明经病,可用葛根汤或桂枝加葛根汤来发汗解表,或用白虎汤来清热,或用柴胡白虎汤来和解,依据具体症状来施用即可。治疗阳明腑病,虽然都可采用攻下之法,但也存在轻重的区别,所以有的用三承气汤攻下,有的用麻仁丸通便,有的用蜜煎或胆汁来导便,根据病情来治疗即可,这就是阳明病的大致情况。现在将阳明经病和腑病这两方面,详细地梳理在篇章中,使读者易于区分,那么临床治病时,自然就不会混乱了。
其中,“谵语”指的是神志不清,胡言乱语,是一种因邪热内扰神明而出现的症状;“濈然”形容汗出持续不断的样子;“脾约”已在上述“太阳阳明”解释中提及,是一种因胃热肠燥,脾之转输功能受约制,导致大便干结、小便频数的病症。
阳明病的本质,是胃家实症。
【注释】阳明经,对内可反映胃的状况,对外可反映肌肉的状态。说阳明病,是因为太阳经的邪气,传至阳明经,就会出现阳明病的外在表现;若太阳经的邪气,传入胃腑,就形成了胃家实症。·卡_卡?晓,税¨网- !庚^芯′蕞+哙,
【集注】方有执说:阳明是经脉,胃是腑脏。“实”指的是大便干结,腹部胀满,无法排出。虽然发病时间有早有晚,但不能仅仅局限于日数来判断。
伤寒病到第三天,阳明经的脉象表现为大。
【注释】伤寒病第一天在太阳经,第二天在阳明经,第三天在少阳经,这是《内经》中所说的传经顺序,但并非一定要受日数的限制。这里说“第三天阳明脉大”,意思是既不兼有太阳阳明那种浮大的脉象,也不兼有少阳阳明那种弦大的脉象,而是呈现出正阳阳明典型的大脉。这是因为邪气离开肌表传入里,邪热进入胃腑,从而形成体内邪实的脉象,所以脉象会呈现这样的特点。
【集注】方有执说:“伤寒三日”,这里包括中风病,是大概而言。脉大,是因为阳明经气血都很充足。
沈明宗说:这正是阳明经的典型脉象。仲景说第三天阳明脉大,是因为阳明是多气多血的腑,风寒之邪传入,在其中强盛,所以脉象显示为大,这就是阳明经邪实的典型脉象。但诊断阳明病一定要见到这种脉象,才可以使用攻下之法,如果还兼见太阳经的浮紧脉象,少阳经的弦细脉象,或者脉象迟、疾、滑、涩、虚弱等,那就属于气血阴阳的虚证,即便出现大实大满的症状,也应当详细审慎地考虑,或者用小承气汤试探,或者使用蜜煎导便之法,不能直接施用攻下之法。
原本患太阳病刚开始的时候,使用发汗之法,若汗虽然先出,但出得不畅,因此病邪就会转归到阳明经。
【注释】阳明病,原本是在太阳病初起时,用发汗法,汗虽先出却不透彻,这是发汗方法不当,所以未完全解除的邪气,就转而传入阳明经。邪气在阳明经就表现为阳明外证,邪气入了阳明腑就形成胃家实证。
【集注】方有执说:这是说因为发太阳经的汗方法不当,导致病邪传入胃腑的大致意思。
阳明病,如果患者能够进食,称为中风;如果不能进食,称为中寒。
【注释】太阳经的邪气传至阳明,病症有从外感风邪传来的,有从外感寒邪传来的,应当从能否进食来辨别。′兰~兰~文¨穴¢ ?庚¨辛,嶵′快′如果能够进食,称为中风,这是从外感风邪传来的,因为风是阳邪,阳能够消化谷物,所以能进食。如果不能进食,称为中寒,这是从外感寒邪传来的,因为寒是阴邪,不能消化谷物,所以不能进食。
【集注】方有执说:这是通过能否进食,来检验辨别是感受风邪还是寒邪。因为阳明主司水谷运化,风邪致病能进食,是因为阳能化谷;寒邪致病不能进食,是因为阴不能腐熟谷物。“名”,如同说“为”。“中寒”,就是“伤寒”的另一种说法。大致意思是,推究风寒之邪从太阳经传来,辨别检验的方法就是这样,并非说阳明病是自身直接感受风寒而发病。
汪琥说:仲景说“中寒”与“伤寒”同义,并非真正的寒证。如果是真正的中寒证,那是胃家虚冷,用药应当是理中汤之类。现在不能进食,是胃气充实,只是邪气还没有进入胃腑,没有产生郁热罢了。因此称为“中寒”,实际上与“伤寒”没有区别。
问:阳明病的外在表现是什么样的?答:身体发热,自行出汗,不怕冷反而怕热。
【注释】阳明病有外在表现和内在表现。潮热、自汗、不大便,这是内在表现;身体发热、自行出汗、不怕冷、反而怕热,这是外在表现。现在自行出汗,这是从中风病症传来,所以与中风的外在表现相同,然而身体发热、不怕冷反而怕热,由此可知这是阳明病的外在表现,所以又与中风的外在表现不同。而且阳明经的热,发自肌肉,必定是像热气蒸腾一样的发热,又不像太阳经那种一阵一阵地发热,这就可以知道了。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
不想错过《【医宗金鉴】清代医术指南》更新?安装新天禧小说网专用APP,作者更新立即推送!终生免费,永无广告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