辫痉湿暍病脉症并治全篇1-3(1/2)
请安装我们的看书APP
全网书籍最多,永久免费无广告!
风湿相互搏结,导致骨节疼痛且烦扰不适,抽掣疼痛以致不能屈伸,靠近触碰时疼痛会加剧,伴有汗出、呼吸短促,厌恶吹风因而不愿脱衣,有时身体还会稍微浮肿,出现这些症状,应用甘草附子汤治疗。·w-e.n·x~u\e!t¨x?t-.*c`o\m.
【注释】风湿相互搏结,出现骨节疼痛、沉重而不能转侧,这是湿邪胜过风邪;肢体抽掣疼痛、不能屈伸,则是风邪胜过湿邪。如今肢体抽掣疼痛、不能屈伸,靠近触碰疼痛加剧,汗出、呼吸短促,厌恶吹风不愿脱衣,这些都是风邪壅盛,损伤肌表的表现。小便不利,是湿邪在体内蓄积。身体稍微浮肿,是湿邪向外侵迫。用甘草附子汤使患者微微出汗,以祛风为主,除湿为辅。以上两条内容,都是详细阐述风湿的含义,以明确风湿的治疗方法。
【集注】方有执说:“抟”,是捏聚的意思。是说风邪与湿邪相互捏合聚集,共同成为一种病症。“烦”是风邪所致,“痛”是湿邪所致。风邪过盛就会引发抽掣,湿邪过盛就会导致疼痛,风湿之邪注入经络,流窜关节,渗透骨髓,所以身体才会出现烦痛、抽掣疼痛且活动不利。靠近触碰疼痛加剧,是因为外邪侵入体内,触碰就会使病情加重。呼吸短促,是因为汗出过多导致阳气耗损,进而气也受到损伤。厌恶吹风不愿脱衣,是因为肌表受伤严重,所以对风的厌恶感更强。甘草能益气和中,附子可温经散湿,白术能胜湿燥脾,桂枝能祛风固卫,这四味药,是治疗风湿相互搏结的针对性药物。
吴人驹说:脉象必定是沉而细,如果脉象浮大而强盛,那么就是风多湿少,对于附子的使用必须谨慎审度。
甘草附子汤方:
甘草(二两,炙烤) 附子(二枚,炮炙,去掉外皮,破开) 桂枝(四两) 白术(二两)
以上四味药,加入六升水,煮取三升,去掉药渣,每次温服一升,一日服三次。~嗖-搜\晓¢税.枉* ,埂¨欣`醉*筷*初次服药后若能微微出汗,病症就会缓解,并且能够进食。如果出汗停止后又出现烦扰症状,就服用五合。担心一升药量过多的话,服用六七合较为合适。
【方解】治疗风湿使用甘草附子汤,它是在桂枝附子汤的基础上去掉生姜、大枣,加入白术。去掉生姜、大枣,是担心它们助长出汗。加入白术,是为了燥湿。一天服三次,初次服用一升,如果没有出汗病症未缓解,就再服一升。如果微微出汗病症缓解,并且能进食,说明病症已彻底解除,可以停止服药。如果出汗后又出现烦扰症状,说明病症还未完全解除,仍需服药,但不能再服一升,因为已经出汗,服用过多可能导致出汗过度,此时服用五合即可。如果还未缓解,再服六七合较为妥当。像这样的服药方法,始终是告诉人们不可一次用完一剂药,学习者如果对其中的道理有不理解的地方,从原文中探寻就能自己领悟。
太阳经被热邪侵袭,就是中暑。患者会出汗、恶寒,身体发热且口渴。
【注释】中暑热病,也是从太阳经表侵入人体,所以说:太阳经被热邪侵袭,就是中暑。患者出汗、恶寒,身体发热且口渴,这与太阳经温热病颇为相似。~天^禧·小\说`惘* _首!发¢但温热病没有恶寒症状,因为热是从体内产生,所以即便出汗也不恶寒。中暑出现恶寒,是因为暑邪从外侵入,所以出汗并恶寒。从脉象来看,温热病的浮脉,必定是浮而有力;中暑的浮脉,必定是浮而无力,因为暑热会损伤正气。从口渴情况来看,温热病初起时只是想要喝水;中暑则是一发病就极度口渴,大量饮水。温热病会在经络间传变,变化的病症多种多样,中暑则不会传变,不能痊愈就会死亡。虽然两者都属于太阳经的病症,但虚实情况不同,治疗方法也不一样,中暑适宜用人参白虎汤主治。
【集注】方有执说:天气炎热如蒸就是暑,被暑邪所伤就是中暑。出汗、恶寒,是因为太阳经表不固。身体发热,是暑邪损伤阳气。口渴,是津液损耗而体内干燥。
程知说:这是在辨别暑热病症的脉象和症状。太阳经被热邪侵袭,指的是太阳经表证且属于中暑发热。同样是太阳经表病,出汗、恶寒、身体发热但不口渴的,是中风;出汗、身体发热且口渴,但不恶寒的,是温病。现在出汗、恶寒、身体发热且口渴,就是中暑。“暍”,就是暑热之气。不说“暍”而说“热”,是因为胃热的情况尤为严重。体内有热,所以身体发热且口渴,暑邪伤气,所以出汗、恶寒。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
不想错过《【医宗金鉴】清代医术指南》更新?安装新天禧小说网专用APP,作者更新立即推送!终生免费,永无广告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