订正伤寒论注正误篇1-2(2/2)
请安装我们的看书APP
全网书籍最多,永久免费无广告!
阳明病,谵语有潮热,反不能食者,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,(宜大承气汤下之)。若能食者,但鞕耳。(宜大承气汤下之)
【按语】“宜大承气汤下之”这句话,应当放在“必有燥屎五六枚之下”才合适。如果仅仅只是大便坚硬就用大承气汤来泻下,这完全违背了仲景谨慎用药、防止误下的本意,所以应当将此句移至恰当位置。 仲景在使用攻下之剂时极为审慎,需综合判断病情,大便坚硬并不足以直接判定就要用大承气汤,只有确定体内有燥屎,且符合相应症状时,用之方为适宜。
阳明中风,脉弦浮大而短气,腹部满,胁下及心痛,久按之,气不通,鼻干,不得汗,嗜卧,一身及面目悉黄,小便难,有潮热,时时哕,耳前后肿,刺之小瘥,外不解,病过十日,脉续「浮」(弦)者,与小柴胡汤。但浮,无余证者,与麻黄汤,若不尿,腹满加哕者,不治。
【按语】“续浮”的“浮”字,应当是“弦”字,这样才与应用小柴胡汤的脉象相契合。如果是“浮”字,那么前面说脉浮适宜用小柴胡汤,后面又说脉浮要用麻黄汤,这岂不是自相矛盾吗?所以应当把“浮”字改成“弦”字。小柴胡汤所主之证,其脉象多弦,弦脉常反映少阳枢机不利等病机,与小柴胡汤和解少阳之功效对应;而浮脉在不同情境下,于伤寒体系中,太阳表证多见浮脉,治法多为麻黄汤等解表之剂,故此处应为“弦”字以合医理。
发汗后,水药不得入口为逆,若更发汗,必吐「下」不止。
【按语】“必吐下不止”中的“下”字,属于多余的文字,也就是衍文,应当将其删去。从语句表达和病症逻辑来看,“吐不止”已能清晰表明呕吐症状持续的状态,添加“下”字不仅语义重复,还可能造成对病症理解的混淆,所以应予以删除,使表述更为准确合理。
少阳篇正误
得病六七日,脉迟浮弱,恶风寒,手足温,医二三下之,不能食,而胁下满痛,面目及身黄,颈项强,小便难者,与柴胡汤,后必下重,本渴而饮水呕者,柴胡汤不中与也。「食谷者哕」。
【按语】“食谷者哕”这四个字,是多余的文字(衍文)。在病症表现中,进食后呕吐的情况是存在的,但从来没有进食后就呃逆(哕)这样的病症表现,所以应当把这四个字删掉。 此处从临床常见病症的角度分析,认为“食谷者哕”不符合常规病症表现,不应出现在相关论述中,故而判定为衍文并主张删除,以使相关医理论述更为准确恰当。
伤寒五六日,头汗出,微恶寒,手足冷,心下满,口不欲食,大便鞕,脉沉细者,此为阳微结,必有表复有里也,脉沉亦在里也。汗出为阳微,假令纯阴结,不得复有外证,悉入在里,此为半在里,半在外也。脉虽沉「紧」(细),不得为少阴病,所以然者,阴不得有汗,今头汗出,故知非少阴也,可与小柴胡汤,设不了了者,得屎而解。
【按语】“脉细”应当是“脉沉细”,只要看看本条下文“脉沉亦在里也”中的“亦”字,就自然明白了,所以应当补上“沉”字。“脉虽沉紧”中的“紧”字,应当是“细”字。看本条上文并没有提到“紧”字,那怎么会说“脉虽沉紧”呢?这样一来,这个“虽”字也就没了着落。所以应当把“紧”字改成“细”字。如此修改后,条文在脉象描述及文义逻辑上会更加连贯、合理,符合医理表达。
伤寒发热,汗出不解,心下痞鞕,呕吐而「下」(不)利者,大柴胡汤主之。
【按语】“下利”的“下”字,应该是“不”字。若为“下”字,哪会存在上吐下利的情况下,还使用大柴胡汤进行攻下之理呢?所以应当将“下”字改为“不”字。
太阳病,过经十余日,反二三下之,后四五日,柴胡证仍在者,先与小柴胡汤,呕不止,心下急,郁郁微烦者,为未解也,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。
【按语】许叔微说:大柴胡汤,有一个方子中没有大黄,另一个方子中有大黄。大黄具有荡涤蕴积之热的功效,是治疗伤寒病的重要药物。王叔和曾说:如果不用大黄,恐怕就不能叫做大柴胡汤。况且仲景也讲过:用攻下之法病就会痊愈。倘若没有大黄,又该凭借什么来解除心下部位的急结症状呢?应当以王叔和的观点为准,所以在此处应将有大黄的大柴胡汤方补充完整。
太阳病,过经十余日,心中「温温」(嗢嗢)欲吐,而胸中痛,大便反溏,腹微满,郁郁微烦,先此时,自极吐下者,与调胃承气汤,若不尔者,不可与。但欲呕,胸中痛,微溏者,此非柴胡证,以呕故知极吐下也。
【按语】王肯堂说:“温温”应当是“嗢嗢”。此外,“以呕下”这里,怀疑存在文字缺漏。“温温”一词在此处文意不通,而“嗢嗢”有呕吐欲出之貌,更符合病症描述,故应将“温温”改为“嗢嗢”。同时,“以呕下”表述较为突兀,联系上下文来看,难以明确其确切所指,所以怀疑有阙文,需对这两处进行修改,以使文意更为顺畅、准确地表达相关病症及医理。
不想错过《【医宗金鉴】清代医术指南》更新?安装新天禧小说网专用APP,作者更新立即推送!终生免费,永无广告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