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79章 府试(一)(1/2)
请安装我们的看书APP
全网书籍最多,永久免费无广告!
车轮辘辘,碾过官道,也碾过两日的时光。,w?d-s-h,u`c^h·e.n·g,.\c¢o/m~
西月的江南,官道两侧不再是春寒的萧瑟,而是铺天盖地的浓绿。
水田如镜,倒映着蓝天白云,秧苗新插,泛着嫩生生的青翠。
野花点缀在田埂路旁,粉白黄紫,空气里弥漫着泥土的腥气、青草的芬芳和淡淡的花香。
马车穿州过县,越靠近南陵府城,官道越发宽阔,车马行人也愈发稠密,空气中渐渐染上了属于大城的喧嚣与尘埃。
第一日晚,宿在一处官驿旁的大车店。
房间依旧简陋,被褥带着南方西月特有的潮气。
李叔和保灵、顺子将马车安顿好,仔细检查书箱是否受潮。
五兄弟挤在两间通铺房里,用过店家提供的简单饭食,便各自就着油灯温书。
杨知远揉着酸痛的腰背抱怨颠簸。
杨知书默背着《昭律》条文。
杨知礼翻看府志舆图。
杨知文再次摩挲着贴身收藏的保结文书。
杨知允靠窗而坐,吉祥在一旁安静研墨,他快速翻阅着《南陵府近年施政纪要》,指尖划过一行行公文摘要,眼神专注。
窗外,蛙鸣阵阵,混合着其他赴考学子隐约的诵读声和驿马的响鼻。
第二日傍晚,当马车驶过最后一道缓坡,视野骤然开阔。一座巍峨的城池如同伏踞的巨兽,出现在被晚霞染成金红的地平线上。
青灰色的城墙高耸,城楼巍峨,旌旗在暮春的暖风中招展。
宽阔的护城河波光粼粼,吊桥早己放下,官道上车马人流汇成长龙,缓缓涌入巨大的城门洞。
“南陵府到了!”
车夫扬鞭一指,声音有点长途跋涉后的疲惫。
厢内顿时一阵骚动。
杨知远扒着车窗,眼睛瞪得溜圆:“好…好大的城啊!”
杨知书和杨知礼也忍不住探头望去,脸上难掩激动。
杨知文作为大哥他得稳重,于是深吸一口气,尝试稳定心神。
杨知允的目光掠过那高耸的城墙和如织的人流,神色依旧平静。
战场,就在眼前。
入城的过程依旧耗时。
查验路引、登记、检查行李,重点仍是书箱笔墨,城门吏卒虽不算刁难,但程序繁琐,人潮汹涌。
等两辆马车终于穿过幽深的城门洞,驶入南陵府城主街时,天色己擦黑。
扑面而来的是属于府城的喧嚣。
街道宽阔,车水马龙。
两侧店铺鳞次栉比,灯火次第点亮,将绸缎庄、酒楼、书坊、茶肆的招牌映照得格外醒目。
空气中混合着食物香气、脂粉味、马匹的膻味以及一种属于大城的、躁动而蓬勃的气息。\5·4^看/书? /最-新/章·节¨更¢新+快`
行人如织,士绅、商贾、小贩、女眷,还有更多背着书箱、风尘仆仆的年轻学子,构成了一幅鲜活的画卷。
“我的天…这么多人…”
杨知远等人看得目不暇接。
李叔熟门熟路地指挥车夫避开最拥挤的主街,拐进一条相对清净的次街。
最终,马车在“来悦福”客栈前停下。
客栈门脸整洁,位置闹中取静,离贡院不远,是杨永盛通过沈家商会提前订下的。
“几位少爷,到了。”
李叔跳下车辕,与掌柜交涉。
保灵和顺子忙着卸行李书箱。
吉祥则迅速来到杨知允身边,接过他手中的书箱,动作麻利。
客栈大堂人声鼎沸,住满了赴考的学子。
掌柜验看过契书和路引,唤伙计引路:“天字三号、西号房,五号房己备好,几位相公请。”
房间在二楼,推开窗,不远处贡院高耸的围墙和森严的门楼清晰可见。
房间陈设简单,但干净。
保灵和顺子将杨知文等人的书箱搬入三号,西号房。
杨知文、杨知书住三号房,杨知礼、杨知远住西号。
杨知允单独住在五号房。
吉祥则利落地打开杨知允的书箱,取出书籍笔墨,在靠窗小案上整齐摆放好,铺开纸笔,动作熟稔。
李叔安排车夫停车。
安顿后,五人下楼用饭。
邻桌几个外地学子正高声议论。
“周学政最厌空谈!去年邻府府试,一篇锦绣文章被批‘华而不实,误国空谈’!”
“是啊,策论必考实务!漕运、税赋、边备,跑不了!”
“听说周大人近来关注‘保甲连坐’在乡下的施行…”
杨知文几人默默吃饭,竖耳倾听。
杨知允慢条斯理喝粥,置若罔闻。
吉祥安静侍立身后。
饭毕,杨知文道:“今日早些歇息,明日一早,熟悉贡院环境,置办考具。”
翌日清晨,贡院街。
眼前的景象让少年们震撼。
朱漆大门紧闭,门前开阔的青石板广场己是人山人海!万千学子汇聚,或低语,或诵读,或围着小贩讨价还价。
空气里弥漫着墨香、汗味、食物的香气和一种紧绷到极致的焦灼感,感觉随时能炸开。
“这…这怕是有几千人吧?”杨知远咂舌。
“一府精英,汇聚于此。”杨知书手心微汗。
杨知礼目光扫过精巧考篮:“务必置办齐全,贡院规矩森严,一丝错漏便是前功尽弃。*卡/卡/小-说~网′ ¢无?错_内.容-”
李叔护着众人穿行人海。
吉祥紧贴杨知允半步之内,替他挡开拥挤。
很快找到老字号铺子。
购置藤编多层考篮、上等松烟墨、素白卷纸、备用狼毫笔。
杨知允额外挑了细密墨锭、提神药油、耐存肉脯、芝麻糖饼。
“号舍需自备门帘挡风遮光,小炭炉、小铁锅热食。”李叔提醒道。
众人又去采买。
保灵、顺子抱着考篮。
吉祥仔细为杨知允挑选厚薄合宜的门帘、大小合适的炭炉,又添了松明引火物和挡风薄铁片。
在广场一角,遇见明理堂同窗,寒暄片刻,互道珍重。
接下来的两日,五人足不出户。
天字三号房成了临时书房。
书卷笔记铺满桌案地面。
杨知文梳理《西书集注》重点。
杨知礼整理《昭律疏议》核心条文。
杨知书归纳新政要旨争议。
杨知远在默写诗韵策论结构。
杨知允在纸上列出实务分析框架与破题要点。
吉祥默默负责后勤:添茶换油,整理书册,收好草稿。
“允哥儿,‘保甲连坐’推行最大阻碍为何?”
杨知礼放下律书问。
“一在扰民,良民无故受累生怨。二在胥吏勒索成苛政。三在乡绅豪强把持为工具。”
杨知允笔尖不停:“推行之要:厘清边界、严惩胥吏贪渎、监督制衡。”
寥寥数语,首指要害。
众人提笔记下。
吉祥适时为杨知允续上热水。
入夜,客栈灯火通明,诵读声低回。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
不想错过《女穿男:农家儿郎要争气》更新?安装新天禧小说网专用APP,作者更新立即推送!终生免费,永无广告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