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5章完结(2/2)
请安装我们的看书APP
全网书籍最多,永久免费无广告!
地质学家将地球历史的前6亿年(46亿~40亿年前)称为“冥古代”(Hadean Eon)。这个名字源于希腊语的“冥府”(Hades),古希腊人死后灵魂就存在于这个地方。而用Eon这个词,是因为基督徒将这个希腊语单词看作与基督教所说的“地狱”同义。
最初,地球自转速度很快,自转一周仅需8小时左右。到了大约40亿年前,由于月球和太阳起到了“刹车”的功能,地球自转的速度放缓,自转一周延长到15小时。当时的太阳比现在暗淡,其光度仅为目前的25%~30%左右。如果当时有人类存在的话,透过满是二氧化碳的空气看过去,天空会呈现一片红色。小行星依然频繁撞击地球,但是频率降了下来。地球表面所有水分都蒸发了,形成弥补的云层。炽热的地表上,火山不停地喷出岩浆——真是我们想象中的地狱般的存在。
经过很长时间,辐射和小行星撞击不断减少,地球温度慢慢冷却下来。随着地球温度下降,水蒸气变成温暖的液体降到地面,这雨一下就是几百万年。那这些水最初又是从何而来呢?很大一部分来自最初撞击在一起并形成地球的物质团块。后来,又有大量彗星撞击地球,而彗星大部分由冰组成,给地球带来了更多的水。
至少在38亿年前,地球已经足够冷却,得以形成海洋。海洋吸收了空气中大量的二氧化碳,使天空呈现蓝色。某个大陆地壳开始形成。2010年,在澳大利亚西部发现了一颗锆石晶体,经测定有44亿年的历史,是已知的地球上最古老的物质。在加拿大、澳大利亚、南非和格陵兰岛,已发现有38亿年历史的岩石。据估计,30亿年前,今天地壳的65%已经形成。人们认为,20亿年前,板块构造活动剧烈。
至少在35亿年前,地球已经具备了使生命有可能出现的不同寻常的特点。或许,其中关键的特点就是地球与太阳的距离:这个距离恰好能使水以液体的形式存在于地球表面。假如地球距太阳太近,地球表面的水就会蒸发为气体;假如地球距太阳太远,地球表面的水就会凝结成冰。
分层结构是地球的另一个关键特点。地球中心是由铁和镍构成的固体内核,虽然高温使其呈现液态,但引力带来的巨大压力,又使其表现得像固态。流动的液态铁和镍构成的外核产生了地球的“磁场”。再往上一层是地幔,虽为固体,但在更长的时间尺度里,却是流动的,会带着陆地移动。陆地下方缓慢流动的地幔,其深度大约能达到650千米(约404英里),再往上就是大陆地壳,平均深度为35千米(22英里)。海洋深约5千米(3英里),海底下方的地壳深度约为5千米(3英里),地壳下方就是地幔了。最后一点,是地球有一层围绕在其外部的薄薄的大气。引力让大气层能够保留下来,把我们与外太空隔开。
地球的分层结构对生命来说非常关键。上文提到,由于流动的熔融的铁产生电流,因此液态外核产生了磁场。磁场保护地球表面的生物免受宇宙射线(高能质子和原子核)的伤害。
不想错过《大历史,小世界:从大爆炸到你》更新?安装新天禧小说网专用APP,作者更新立即推送!终生免费,永无广告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