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18章 苗疆之乱(1/2)
请安装我们的看书APP
全网书籍最多,永久免费无广告!
乾隆初年,古州苗疆之乱,是一场横跨雍正与乾隆两朝的动乱。¨6_腰,墈¨书^旺, ¢追?罪¢芯\彰,洁_
雍正帝继位后,大刀阔斧推行新政,其中“改土归流”这一举措,在苗疆地区激起了千层浪。
所谓“改土归流”,即废除土司专制,转而采用朝廷派遣官员进行管理的模式,
旨在将边陲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,纳入中央集权的框架之中。
在雍正朝之前,土司制度已存续良久。该制度下,朝廷任命少数民族贵族担任世袭地方官,借由这些官吏对各族百姓实施管理。
然而,随着时代的发展,土司制度的弊端日益凸显,比如割地称雄,与朝廷对着干。
基于此,雍正决意推行“改土归流”政策,以流官替代土司,强化中央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直接统治,土司制度由此逐渐走向衰落。
雍正四年(1726 年),在云贵总督鄂尔泰的建言之下,雍正帝毅然决定在云贵川地区推行“改土归流”。
相对来说,在云南、广西等地,改土归流的推行的很顺利。
但在贵州黔东地区,这片素有“苗疆”之称的土地上,却遭遇了前所未有的阻碍。
苗疆地势险要,加之当地民风彪悍,巫术盛行,这就应了那句话,险山恶水出刁民!
土司势力盘根错节,已然根深蒂固。
尽管时任贵州按察使张广泗,在鄂尔泰的全力支持下,率领军队攻入古州进行弹压,却无奈陷入“按下葫芦浮起瓢”的困境。
苗疆土司屡败屡起,局势始终动荡不安。
即便最后改土归流最终在苗疆勉强落地,却也埋下了诸多隐患。
一方面,清廷的这一举措引发了黔东南土族的强烈仇视与愤恨;另一方面,派往苗疆的流官,或能力欠缺,或道德沦丧,贪污之风盛行,且不懂恩威并施之法。
例如,在当地修城、建堡、筑碉、开驿站等工程中,大量无偿役使苗民出义务工,
同时还课以繁重的赋税与摊派,致使苗民负担沉重,苦不堪言。.E-Z~晓\说+旺* ?追*蕞·欣_蟑*結·
正所谓“哪里有压迫,哪里就有反抗”。终于,在雍正十三年(1735 年)初,黎平(位于贵州东南)人包利,
以“苗王出世”为口号,振臂一呼,举起反清大旗,苗疆之乱就此爆发。
“……”
包利,古州(今贵州榕江)人。清雍正十三年(1735 年)二月,包利与同伙红银,率领古州二万余苗民,
在八妹、高表等寨斩木为兵,揭竿而起,清水江苗族纷纷响应。
短短数月之内,起义军势如破竹,迅速占据丹江、清江、凯里、黄平、清平、余庆、青溪、镇远、施秉等地,
势力范围急剧扩大到千里之外,起义民众多达数千万。
起义军发展迅猛,攻城掠寨,大败官军,一举攻下军事要地台拱厅城,控制了黔东南大部分地区。
起义震动朝廷,雍正帝心急如焚。然而,就在这局势紧张的关键时刻,雍正帝却突然驾崩了。
年仅 24 岁的乾隆登基即位,毫无疑问,苗疆造反这烂摊子,必须由乾隆帝来收拾。
时任云贵总督见状,眼见包利起义军势力强劲,实难对付,急忙上奏朝廷,请求调兵镇压。
乾隆接到飞报,立刻召集臣子们紧急朝议。乾清宫内气氛凝重,臣子们跪在两旁。
乾隆心中懊恼,刚一即位便遭遇如此动乱,不由将奏折重重拍在案上。
张廷玉膝行半步,袍角轻轻扫过青砖地面,声音低沉道:
“皇上息怒!包利聚众二十万犯境,追根溯源,皆因鄂尔泰推行改土归流操之过急所致!
强行废除土司、设立流官,致使苗民走投无路,这难道不是养痈为患吗?”
言罢,张廷玉从袖中甩出一叠文书,乃是滇黔官员联名奏请彻查鄂尔泰。/x/i¢a?o~s+h\u~o~g+u,a\i`.`c′o′m!
鄂尔泰一看张廷玉把矛头对准了自己,因激动胡须微微颤动,大声反驳道:“张大人,改土归流乃先帝遗志新政,
其目的在于消弭边患、教化苗民!若不是某些人暗中阻挠新政,蓄意挑拨汉苗矛盾,包利又怎敢举旗造反?”
他手指文书,厉声道:“这些奏报,分明是地方守旧势力妄图复立土司的借口!使皇上恢复土司旧制。”
乾隆猛然起身,龙袍一挥,扫落案上茶盏,怒喝道:“够了!”
随后踱步至鄂尔泰面前,质问道:“鄂尔泰,朕且问你,苗疆流官贪墨成风,苛捐杂税繁重,任意打骂苗民,致使百姓卖儿鬻女,此等情形,可是实情?”
鄂尔泰以头触地,惶恐道:“臣用人失察,罪该万死!但新政刚刚推行,难免会有宵小之徒钻营取巧。臣愿亲赴苗疆,戴罪立功!”
张廷玉急忙叩首,急切道:“皇上!鄂尔泰分明是在狡辩!他推行新政五年,非但未见成效,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
不想错过《清宫秘史十二章》更新?安装新天禧小说网专用APP,作者更新立即推送!终生免费,永无广告!